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清廷冊封琉球航海圖——《針路圖》
2016-11-14 由 梁二平的海洋 發表于資訊

《針路圖》選自清乾隆年周煌所輯《琉球國志略》,此圖是一幅航海圖,表現了大清「封舟」(即代表朝廷出海賜封海外王的舟船)的「出洋」航線。此後,又有其彩繪本《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圖的內容沒變只是在南邊的航線上加畫了兩個「封舟」。

《針路圖》所說的「針路」即航路。在指南針出現之前,海上航行主要通過天文和地文導航來確定航向。天文導航即通過確認星辰的方位和距地平線的高度來計算船隻所在位置。地文導航則是通過辨識沿途的特徵標誌物來確定方位航向。「針路」即使用指南針導航將每一航段對應的羅盤針位都記錄下來,用針位信息構成一條完整的航線,故稱為「針路」。在沒有機械動力之前,海上行船主要是靠季風,借風而行,所以,其彩繪本也稱《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此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右西左東。圖上的出發港為右側的福州的羅星塔(今馬尾港),圖左側的到達港是琉球那壩港(那壩是琉球國都所在地)。在往返的「針路」上,繪出了海上的重要地標。如南邊的出航航線,西起的定海閩安鎮,東沙島、彭湖、雞籠山、花岷嶼、彰佳山、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姑米山、馬齒山,最後到達東邊的中山島那霸港。返航的航線上地標較少,主要標註了南杞山、台山、黑麻山、五虎門等。

圖中還用文字詳細標註往返「針路」:元、明、清用於導航的羅盤是24方位水羅盤。這種技術利用8個天干(10個天干減去位於中間的「戊」和「己」)、12個地支、及八卦的四個方位,將航海羅盤圓周分為24等分,使方向能夠準確地指示:子為正北0度、癸為15度……卯為正東90度、乙為105度……巽為東南135度……午為正南180度……坤為西南225度……酉為正西270度……干為西北315度……

單針羅經只用一個方位,並冠以「單」字,例如:單辰針(120 度),單酉針(正西 270 度)。有的航海圖用「丹」字代替「單」字,丹酉針同單酉針。例如《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就是說「太倉港口開船用指南針105度方向航行。」

此出航針路,由圖右向左排列,如「自五虎門開洋」、「乙辰針六更」、「單乙針五更見雞籠山」(更是計算里程的單位一般說法,以一晝夜為十更,一更的里程約50-60里)。返航的針路由圖左起,由於主要利用強勁的東南季風,所以姑米山後一直向著西偏北方向航行,見南杞山後,再轉向西南方向沿著台山、里麻山等島嶼。最後用「申針(西南偏西)定海下錠,入五虎門」。

這裡要指出的是早在《針路圖》誕生的100多年前,荷蘭人精確的海圖繪製技術就已到達了台灣島;但這幅航海圖採用的仍是300多年前《鄭和航海圖》的繪圖方法,其繪圖技術與大航海時代完全沒有接上軌,落後程度可見一斑。所以,這幅海圖在中國海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並非「針路」技術進步,而是因圖面上較為準確地繪製並標註出了台灣東部的釣魚台、黃尾嶼和赤尾嶼等重要島嶼而另有其歷史價值。

釣魚台即今天的釣魚島,是台灣東北部的一個很小的島嶼。早在明代永樂元年(1402年)的《順風相送》航海圖抄本中,就已有了關於它的記載,這是今存最早記載釣魚島的典籍(原本現藏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日本主張對釣魚島列嶼擁有主權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日人古賀辰四郎在1884年發現該島,聲稱日本人為釣魚島列嶼的發現者。這顯然與中國早有文獻記錄的史實不附。

據近年發現的清代中期著名學者錢泳的1840年左右抄同時代的著名文人沈復《浮生六記》的稿本,其中《浮生六記》第五記《海國記》載,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后。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這段文字明確記述有「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典籍記載再次證明,琉球國西部領域是從姑米山(即現在沖繩的久米島)開始的,以黑水溝為清廷與琉球國的分界線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所以,無論從所謂發現,還是從海域劃分,還是這幅《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來看,釣魚台(島)都不屬於琉球,更不屬於日本,而是中國固有領土。這也是此圖重要的歷史價值所在。


--------------------------
清代冊封琉球航路地圖: 《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2016/03/27 來源:地圖雜誌

國家圖書館藏有一幅彩色地圖,其名為《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這張地圖用黃色表現低平的陸地,用藍色表現聳立的山峰和島嶼,描繪了由福州羅星塔(在今福州馬尾港)出航,依次經過東沙島、雞籠山(今台灣基隆港)、釣魚台(即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姑米山等,最終到達琉球那霸港,並由那霸返回福州的航程。在古代,航海主要利用季風,所以圖名有「順風」二字。

這幅《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詳細地記錄了清代由福建到琉球群島的航程,更重要的是,圖中準確地描繪並標註了我國的釣魚台(今釣魚島)、黃尾嶼和赤尾嶼等島嶼。中國先民在長期的經營海洋和從事海上作業的實踐中,最早發現釣魚島列

嶼並予以命名。早在成書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 的《順風相送》中,就記載了釣魚島、赤尾嶼等地名。在中國古代多種地圖中,都描繪了釣魚島等島嶼,如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編成的《籌海圖編》,就在《沿海山沙圖》中將「釣魚嶼」及附近島嶼納入到福建海防區域範圍內。

在指南針發明之後,羅盤開始應用到航海活動中,早期的羅盤是由方位針與圓形方位盤組成。若將航程每一段的羅盤針位都記錄下來,構成一條完整的航路,就稱為「針路」。計算航海里程的單位為「更」,一般說法以一晝夜為十更,一更的航程約25〜0公里。

圖中詳細地注出了往返航行的針路,出航的針路為:「東沙外放洋,單乙辰針十更取雞籠山,自雞籠山乙卯針、單卯針十更取釣魚台,自釣魚台單卯針四更取黃尾嶼,自黃尾嶼甲卯針十更取赤尾嶼,自赤尾嶼乙卯針六更取姑米山,自姑米山單卯針取馬齒山,甲卯及甲寅收入」。返航的針路為:「用申針放洋,辛酉針一更半見姑米山,又辛酉針四更、辛戌針十二更、乾戌針四更、單申針五更、辛酉針十六更見南杞山,坤未針三更取台山,丁未針五更取里麻山,單申針三更收入定海,進閩安鎮」。

圖上沒有說明繪圖人的姓名和緣起,但所謂「封舟」,也就是冊封使者所乘坐的船隻。它所附的另一幅圖上標註了「丙子年封舟圖」的名稱, 清代遣使冊封琉球的丙子年,只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這一年,由翰林院侍讀全魁和編修周煌擔任正副使,赴琉球冊封世子尚穆即位中山王。周煌返回後撰寫了《琉球國志略》一書,書中所附《針路圖》與此圖基本一致,可知這幅「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就是全魁、周煌冊封琉球,自福州至琉球那霸港之間的往返航海路線圖。

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一直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為止,在這400多年的時間裡,凡是琉球國王即位,都要向中國請求冊封,中國政府共冊封琉球國中山王24次。冊封使從中國前往琉球,釣魚島是途中必經之地,在中國冊封使所撰寫的報告、行紀和史志等著作中,記載了大量關於釣魚島的各種資料。比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赴琉球的冊封使陳侃在其著作《使琉球錄》中就明確記載了從福州至琉球的航程:「十日⋯.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十一日夕, 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古米山又稱姑米山,即今沖繩縣久米島,是琉球西部邊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赴琉球冊封的清朝使臣徐葆光在他所著的《中山傳信錄》中也十分明確地指出:「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由此可見,在姑米山以西很遠的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明顯是中國的屬島。

而就在周煌的《琉球國志略》中,也提到琉球「環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這一「黑水溝」就是今天所稱的「琉球海溝」,周煌清楚地指出中琉以此海溝分界,海溝以西的釣魚島列島屬中國,海溝以東的姑米島屬琉球。

所以,從這幅《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釣魚島列嶼既不屬於琉球,更不屬於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諸多歷史資料都證明了這一點。

分享多彩世界傳播地圖文化理念 地圖雜誌dituzazhi
合作or投稿郵箱:dituzazhi@sinomaps.com
新浪微博:@地圖雜誌


--------------------------